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新闻中心

发力点找好了 措施备足了 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1-02-25 13:58:27

image.png

本报记者  韩松妍

  新春伊始,乡村振兴打响“第一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于2月21日正式出台。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一文,署名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透露出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成立的信号,该文也是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一次在媒体上公开亮相,标志着国家乡村振兴新征程已经开启。

  乡村兴则国家兴。在2020年12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之年。近期,全国各地地方两会陆续召开,记者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纷纷给出“实招”。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地都交出了优异答卷。

  2020年,云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2020年,广西对8个极度、深度贫困县和48个国家挂牌督战贫困村进行督战,“四大战役”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全区剩余的2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0个贫困村、8个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

  2020年,辽宁推动1.42万剩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高21万低收入脱贫人口的脱贫质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十三五”期间,北京助力受援地区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0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今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对此提出明确举措。多地明确表示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一平台、三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进一步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实施脱贫村提升行动,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

  广西提出,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力赛”,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平稳转型。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完善推广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粤桂乡村振兴协作,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

  山西将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促进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扎实开展1市、10县试点工作。分类指导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整体推进县稳步发展、先行示范县引领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增收技能,防止返贫致贫。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持续提升发展能力。

  2021年,北京将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助力受援地区脱贫不返贫作为重点任务。同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加大低收入边缘户和返低风险户帮扶力度。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会议提出,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工作,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指导各地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乡土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具体来说,要稳定加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举措,引导和支持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产业园、科技园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全国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扶贫主导产业。

  今年,各地将结合当地产业特点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如海南提出,以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动农旅、农商融合;云南明确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林下经济;贵州计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大力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储藏、清洗、分拣、烘干、保鲜、包装等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55%,认证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十大产业集群。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油料作物)、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参(中药材)、梅花鹿、果蔬、林特(食用菌、林蛙、矿泉水等)十大产业集群,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在产粮大县重点布局一批加工项目,把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量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实施重大项目引进行动,搭建大平台,以商招商,建设一批加工园区。坚持品牌强农战略,实施品牌引领和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全国叫得响、市场信得过的“吉字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实施产业兴村强县项目,推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

  山西将开展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提出深化三大省级战略和五大平台建设。持续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成立优势集群产业联盟。加快黄花、药茶产业提质升级,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杂粮、中药材、干鲜果、设施蔬菜、马铃薯等特优种养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00家。积极申报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忻州“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筹建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种业产业。

  2021年,辽宁将继续壮大乡村产业,加强种源保护和种业技术攻关,抓好水稻、玉米、蔬菜实用技术开发。改造大中型灌区,加固病险水库,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抓好生猪等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建设一批经济强县、产业强镇。精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成为有余粮省份,夯实农业大省地位。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农业设施水平稳步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2018年以来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00万亩以上;科技支撑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到71%;绿色发展实现关键转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这些数字直观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装备支撑、创新驱动、绿色引领的新阶段,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此,吉林提出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创建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健全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科技驿站”“专家小院”等模式,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农状元、乡创客,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10个县创建家庭农场示范县,抓好5个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培训高素质农民2.5万人。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河南也列出了明确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工程,选育各类农业新品种1000个以上,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乡村振兴,河北省提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壮大现代都市型农业,抓好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高端精品。

  广西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提升绿色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壮大现代畜牧业和渔业,打造万亿级绿色林业产业。

  此外,北京明确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种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提高农村产业质量和效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上海则将建设“绿色田园”,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启动建设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

京ICP备12005009号-7 邮箱:zgspbbd@163.com 联系电话:010-63451530 0531-83171315
中国食品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丰台区太平桥东里5号楼 邮编:100073
Copyright©cnfoodcol.org All Rights Reserved